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资讯 > 研究

肠道微生物研究呈现七大热点

时间:2017-05-31 02:33:55 网络 微医生
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热点

热点一:母婴肠道菌群的特征与演变
生产方式会对母婴肠道菌群产生影响:针对98名瑞典婴儿粪便样本的分析表明,相比于顺产婴儿,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与母体肠道菌群差距更大。断奶促进婴儿肠道微生物成熟:前12个月中婴儿肠道菌群功能更加复杂,停止母乳喂养后越来越接近成人,顺产和剖腹产婴儿菌群间的差异也逐渐缩小。
母婴肠道菌群定殖的关联:针对80对母婴的研究表明,孕妇和婴儿肠道中的双歧杆菌组成有显著的关联性。孕期时母亲体内的两歧双歧杆菌与婴儿肠道双歧定殖关联性最高。同时,益生菌(乳杆菌+双歧杆菌)的干预策略并不能改变母婴肠道菌群关联性系数,证明母婴肠道菌群定殖存在着特定的相关性。
热点二: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
肠道菌群与心理状况:针对58名重度抑郁症和63名正常人群的调查表明,前者菌群出现显著异常,厚壁菌门、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上升而拟杆菌门下降。将抑郁症患者菌群移植于无菌小鼠后,小鼠出现类似抑郁症状,且和与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代谢相关的菌群基因受到扰动。
肠道菌群与营养状况:通过比较孟加拉儿童的肠道菌群,发现有24种菌所占的比例会随着儿童成长而改变,这些菌的丰度可用于预测儿童年龄。对营养不良儿童的调查表明,其肠道菌群的发育水平低于同龄正常儿童,微生物种类少,多种细菌丰度不足。营养补充可改善儿童的体重和营养水平,但肠道菌群只是暂时性出现“成熟”,当治疗结束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又开始下降。
热点三: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联
肠道菌群与小肠坏死性结肠炎:小肠坏死性结肠炎患儿(46名)和正常婴儿(120名)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不同。患儿菌群中γ-变形菌纲的比例显著增加,Negativicutes(严格厌氧)和联合梭状芽胞杆菌的比例显著降低。γ-变形菌和Negativicutes在结肠炎发病前即存在于肠道,是有效的指示菌株。
热点四:膳食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
研究发现,白藜芦醇可以重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,显著抑制普氏菌属细菌生长,以及增加拟杆菌属细菌、乳杆菌属细菌、双歧杆菌属细菌和Akkermansia菌的相对丰度。这样的调节作用可抑制肠道微生物产三甲胺(TMA),从而降低氧化三甲胺(TMAO)水平,避免动脉粥样硬化。
另有研究发现,人工甜味剂导致微生物失调,梭菌目、拟杆菌属菌群显著增多,同时肠道微生物与多糖降解、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上调。
热点五:粪菌移植
由于致病菌导致肠道疾病具有抗药性和易复发性,目前“以菌制菌”——粪菌移植渐为主流医学界接受。
热点六:肠道菌群与中草药
相关研究从调节肠道微生态的角度重新阐述中草药的治疗机制。以灵芝为例,灵芝水提取物可降低高脂饮食小鼠体重,降低炎症和胰岛素抵抗。灵芝水提物不仅降低肠道菌群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值,控制内毒素水平,同时维持肠屏障完整性并降低代谢内毒素血症。
此外,通过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平行的对照研究发现,葛根岑连汤可缓解糖尿病,有效调节受试者肠道菌群。
热点七: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干预
研究发现,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,缓解过敏反应。对健康和牛乳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分析表明,过敏婴儿菌群和正常婴儿相比显著不同,以毛螺旋菌和瘤胃菌为主。摄入含LGG益生菌的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后,婴儿牛乳过敏得到显著改善,Blautia、罗氏菌属、粪球菌属等菌群显著增加,但颤螺菌属在已耐受和依旧过敏婴儿中有显著不同。